合肥市探索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模式创新--坚持市场改革方向 突出社会效益优先
时间:2016-08-24 09:25:26 政务区投资公司(来源:中国.合肥网 )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高雅艺术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2009年10月,合肥大剧院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我省开始有了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剧场。为充分发挥大剧院的服务效能,促进高雅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文化素养,我市以第二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国有剧院运营体制改革,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模式。
一、坚持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运营有效结合
合肥大剧院位于政务文化新区天鹅湖畔,总投资6.5亿元,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由歌剧院、音乐厅、多功能厅等部分组成。针对国内剧院存在的演艺内容供应不足和剧场管理方式落后两大难题,早在合肥大剧院建设期间,市委市政府就明确实行“委托经营、市场运作、业主监管”的运营管理思路。一是好中选优,面向全国招标。为确保所引进“管家”的专业性,确定面向全国以公开招标的形式选聘运营管理单位,并组织专家组科学设置、多轮论证招标条件。在众多实力选手中,最终选择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公司”)。2010年1月,保利公司正式入驻,首创合肥乃至全省大型文化设施委托经营管理之先河。二是明确目标,实行合同管理。按照“政府补贴、目标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与保利公司签订《合肥大剧院经营管理合同》,对经营行为实施目标管理。2015年5月,又签订了为期6年的二期合同。合同对年度演出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等经营目标实行约定,但并不规定具体的经营行为,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比如,一期合同约定合肥大剧院每年举行演出不少于100场,保利公司自主院线售票性演出不少于80场(不含租场演出和公益演出以及由企业、单位承担演出费用的包场演出);二期合同中又进一步提高到不少于150场,其中自营演出不少于88场。三是落实主体,强化监管责任。成立合肥大剧院管理委员会,年初审查经营计划,年底组织年度考核,平时注重加强对经营状况、设备使用、安全生产等监督巡查,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解除或续签本合同的重要依据。
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委托经营模式,实现市场运营和政府监管的有机结合,做到政府与企业的互利双赢,促进了合肥大剧院的良性健康发展。五年来,合肥大剧院共举办各类演出13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120万余人次,平均上座率达80%,在全国42家同类大剧院中位列前五,逐步形成以高档剧目为主体,集合文化、艺术、文艺、民族戏剧的多元文化发展态势,正成为合肥重要的城市文化地标。
二、坚持以专业运营为载体,实现演出品质与经营成本协调兼顾
剧院的核心价值在于演出品质。由于演出市场尚不成熟、文化消费能力有限,二、三线城市的大剧院始终存在着演出品质与经营成本之间的突出矛盾。合肥大剧院在坚持合同管理前提下,通过发挥保利公司规模化、专业化运营优势,初步实现高品质演出与低成本运营的统一。一是合同管理保障品质。为实现演出节目的品质与合肥大剧院的规格相适应,在一期《委托管理合同》中,约定保利公司每年自营A类演出不少于演出总场次的30%,并以实际监督确保落实。在二期合同中又进一步提升了演出品质要求。二是专业运营降低成本。保利公司是全国最早从事剧院委托管理的企业之一,2010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已形成业内领先的经营模式与管理规范。通过建立“流程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剧院管理模式,合肥大剧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运行成本保持较低水平。比如,合肥大剧院面积比上海某同类剧院大三分之一,但保洁人数少一半多。在省会城市同类大剧院中,合肥大剧院的运营人员和政府补贴也是最少的之一。三是规模优势提升效益。目前,保利公司在全国管理37家剧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剧院院线。依托保利剧院院线平台,通过积极参与院线巡演等方式,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据初步测算,相对单场演出,巡演平均费用降低30%左右,档次越高费用降低越多。比如,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室内钢琴音乐会,单场演出费用100万以上,引进院线巡演后成本降低50%。
依托保利公司的产业链布局,五年来,合肥大剧院A类演出占全部剧场自营演出比例接近40%,一大批名家、名品纷纷登陆,实现合肥演出市场与北上广等地相媲美。仅2014年,就有姜昆、濮存昕、徐沛东、鞠萍、白燕升等十余位名家做客合肥,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众多艺术视听大餐。
三、坚持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利双赢
高雅艺术是重要的育人形式。但受制于市民参与程度、演出票价等因素,高雅艺术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局面,也制约着演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合肥大剧院在经营管理中秉持“亲民惠民、高贵不贵”的理念,让普通市民都有机会走进艺术殿堂,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一是补贴惠民。考虑到对公共性文化项目运营管理的支持,在《委托管理合同》中,约定政府每年给予合肥大剧院1700万元的补贴,其中演出补贴700万元。二是公益益民。在举办自营演出基础上,重点打造七大特色系列活动,普及和推广文化艺术知识。比如,自2013年以来,坚持每月免费举办1期“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为市民带来更多欣赏艺术、接触大师的机会;每月的市民免费开放日、“书香安徽”新安读书月暨新安读书论坛以及今年举办的精品艺术文化惠民展演等公益活动也受到广泛欢迎。五年来,合肥大剧院共举办市民免费开放日活动64次,举办普及性艺术讲座类活动126场。三是票价亲民。在保证剧场演出成本的同时,合肥大剧院在票价上始终兼顾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比如,面向暑期儿童的“打开艺术之门”、合肥市民音乐会等系列演出始终坚持低价政策,最高仅100元,还推出50元2张周末亲民票、20元惠民票、10元换购等优惠政策。目前,保利公司自营性演出平均票价控制在80—120元左右,在同类城市中属于票价最低的之一(武汉琴台大剧院、河南艺术中心、常州大剧院平均票价分别是160元、134元、260元)。
这些举措既推动了高雅艺术的传播扩散,发挥了艺术育人的功效,又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五年来,合肥大剧院散票率从18%提高到38%,票房收入从730万增长到1200多万,保利公司累计向业主单位分配利润571万元。
四、坚持以双向交流为路径,实现外来艺术与本土文化同频共振
借助合肥大剧院这个窗口和平台,在做好引进经典与高雅剧目等外来优秀艺术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弘扬本土文化,提高本土文化市场竞争力,扩大本土文化对外影响力,努力实现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交流。一方面,积极扶持本土剧团发展。在《委托管理合同》中,明确保利公司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本地文化艺术院团发展,在不影响正常院线剧目安排的情况下,本地剧团在合肥大剧院租场用于排练、演出,保利公司应积极支持,并予以不高于60%的优惠。同时,借鉴保利公司剧目运营模式,对本土精品节目进行针对性的改造,既体现地方特色,又符合演出要求。比如,2010年,与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合作,将多功能厅专辟为黄梅戏演出厅,弘扬安徽地方戏曲文化;2013年,引进“真得味”俱乐部、安徽电视台当红主持人徐世银主演的《散扯2013》驻场演出。目前,正针对合肥庐剧,按照巡演标准精心设计编排节目,力争把庐剧推向全国保利剧院院线平台。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外来优秀剧目。依托保利公司雄厚的演出资源优势,合肥大剧院先后引进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德国等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艺术团体、1.2万人次艺术家,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演出。莫斯科国立交响乐团音乐会、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与《睡美人》、爱尔兰《大河之舞》、韩国无言音乐喜剧《乱打》、美国金牌儿童剧《芝麻街》等一批国外经典艺术剧目先后登陆合肥大剧院,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外来优秀艺术的独特魅力。